3岁孩子经常出现什么不道德必须纠正?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岁对孩子来说是个分水岭。在育儿过程中,父母的焦点则从孩子的喂食移往到教育上来。
孩子3岁前习得了自己独立用餐、穿脱衣物、独立如厕等自我照料的技能后,很多父母认为孩子会成长的越来越好。
然而,在孩子3岁后,父母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苦恼:
“我家宝宝3岁了,自从“我家宝宝3岁了,自从 断奶 以后就有爱人“摸乳房”的习惯,这让我很无奈。我跟他讲道理,可孩子根本不当一回事。我打过,也骂过,结果他觉得我不爱他了。婆婆还说道:没关系,孩子还小,让他碰吧!我快要崩溃了。 “我女儿都4岁了还撕开手指,看 电视 时撕开,写作业时撕开,就连 走路 时也在啃,十个手指都被啃得秃秃的。无奈下我只能给她的手指上沾 苦瓜 汁、风油精。结果反而啃得更得意。 “我孩子常常大不耐烦。他会隆在地上,手舞足蹈。所以我很不不愿带上他出去。每次他不耐烦,哄劝、呵斥、毒打、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很多家长看见孩子以上行为,第一反应是打骂呵责孩子。
但其实孩子和我们思维方式不一样,他们的世界里没那么多禁忌,对孩子的一些行为,与其过分苛责,不如多用好奇的态度去探寻,多看看背后的原因。
纠正孩子动手不道德
曾经有网友公布一段视频:
在成都地铁里,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压低腿朝爷爷脸上踢去,爷爷只是吓唬了他一下,小男孩后来又去打奶奶。而整个过程中,爷爷奶奶基本上没怎么阻止。
网友看后不淡定了,大多数网友表示孩子从小没教育好,惯坏了,这样下去长大了更不得了。
根据儿童感统发展的观点来看,孩子因为年龄有所不同,打人行为背后的动机也不同,教养的方法也有所差异。
若以孩子的年龄来看,2岁以下孩子的语言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他们不懂用语言来传达生气或伤心的负面情绪,只好用肢体动作来传达。
他们的本体慧尚未发展成熟期,他们很难辨别出手的长短,孩子有可能觉得他只是轻轻摸了和自己抢玩具的小伙伴一下。
3岁后,孩子仍然经常出现打人的行为时,父母便要探究其背后的原因。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强劲的,看在眼里不自觉便不会学一起。不论是亲朋好友间的嬉笑玩游戏,甚至是电视、影片中的情节,都会沦为孩子的“打人不道德示范”。
若有感征失调的孩子,与人打招呼或触碰因为力道掌控不好,也就很容易被误解是打人。也容易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冲动情绪,经常出现打人的行为。
父母可以透过读绘本故事,协助3岁后的孩子学会分辨不同的情绪样貌。可以在孩子动手之前阻止他。同时利用「红绿灯」的概念教导孩子面临事情的处理方式。
纠正孩子不吃手行为
“孩子都快6岁了,最近老是讨厌咬手指头,有的都嘴巴开裂了!是不是缺什么?”
“孩子从4岁起就杨家嘴巴手指头,现在已经13岁了,十个指头没一个好皮肤,其他方面发育良好。到底怎么回事呢?”
......
咬手指、不管什么必要就往嘴里塞,这一现象在2岁以前的婴幼儿身上十分普遍。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此时婴幼儿正处于口唇期,其显著特点是用口腔吮吸或嘴巴东西的不道德来了解世界、感觉自我和取得安全感。
此时,家长不必阻止,只需为他们获取干净、适宜的物品满足他们的需要。当婴幼儿心理上获得充份满足,会成功童年这一阶段,自然而然地改成咬东西的习惯。
如果2岁之前父母没有很好地满足孩子不吃手的市场需求,便很容易造成他们的口腔敏感期被大大缩短或者是推迟。
所以你会看到,很多孩子3岁后依然或者是忽然开始不吃手,嘴巴指甲,甚至咬小朋友。
那么,3岁后孩子仍不吃手,甚至咬人到底该怎么办呢?
定期给孩子修剪指甲,可以照片让孩子自己对指甲遮荫前后进行对比;在秋冬天,可以让小孩戴上手套,也能增加咬指甲的频率;而当孩子正在咬指甲的时候,可以用一些必须手部参予的活动(比如搭积木,画画等)来移往注意力。
多给孩子做口腔触觉美容,找来整洁的纱布,缠绕在手指上,晃到孩子的小嘴巴里,以孩子需要接受的力度,轻轻按压孩子的牙龈,软腭,以及舌头等部位。
缺失孩子踮脚尖不道德
有位网友@翅膀和小水说:
我家娃大概内心住着一个芭蕾舞者,平时走路就讨厌踮脚走,耸肩,屎肩,踮脚,前倾,晃动……怎么纠正都纠正不过来,心塞杀了。
学步阶段的孩子,因为腿肌肉未经过训练,身体协商度过于,脚丫缺乏触地感觉,于是踮着脚尖走路。但踮脚走路的现象一般不会随着生长发育而消失,2岁内宝宝偶尔踮脚走路属于正常现象,家长不必过于担心。
但如果孩子在3岁之后,还基本采取踮脚走路的方式,家长必须提升注意了。先想到孩子的鞋子否适合,是不是因为鞋子的问题导致走路不难受。
每个月都要试试看孩子鞋的大小是否适合,前脚趾和鞋前端否有约一指宽的空间。
而有些孩子总踮脚,可能是因为感觉统合功能的失调。
孩子讨厌脚底不断传到的触觉刺激,为了增加这样的刺激,就会自由选择踮脚的方式来走路。
同时,当孩子本体慧发育不良时,大脑就不会发布命令命令让孩子做出可以取得本体觉性刺激的行为与动作,踮脚尖就是其中一种。因为踮脚尖可以带给比较多的摇晃感和关节压力刺激。
日常生活中要多刺激一下这类孩子的皮肤,比如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可以用有所不同材质的物品去触碰孩子的身体。还可以希望孩子光脚认识不同的地面,适当的给予奖励,让他们习惯接触外界的环境。
纠正孩子恋物行为
在一期真人脱口秀节目中,选手李程远说出了自己隐蔽23年的秘密。
小时候,父亲忙着在外跑生意,母亲辛苦地操持家里。每天疲惫不堪,都顾不上对他的陪伴。
于是,出生时父亲送给他一只毛绒小熊,没想到,却成了他每天入眠再也必不可少的陪伴。
睡觉时,他必须要抱着小熊,还必须要用嘴去蹭小熊的耳朵。即使小熊被蹭的破破烂烂,他都舍不得丢。
其实为什么不会出现这样的依恋性“怪癖”,这都在预示:孩子缺乏安全感了。
婴儿时期用过的裹毯,3岁了还一直要用!没有小熊玩具在身边就一直哭闹,哪也去不了!怕了的玩具也极力不想扔到,坚持要从垃圾堆里捡回来!......
看到孩子的这些怪癖,当妈的你有没有很担忧:为什么孩子会那么过度喜好一个物品?
其实孩子“执着”于一个物品的现象一般出现在1岁之前,18个月到3周岁之间的时候展现出最为显著,以后会逐渐好一点。
2周岁前后的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行动能力展现出出信心。想脱离妈妈的怀抱,向往独立的心情特别迫切。 但现实的情况是,离开了妈妈深爱之后的各种恐惧感和自己行动能力的严重不足,又会让孩子对某种东西有倚赖的倾向。
为了增加这样的简单情绪,孩子们不会自由选择用一种最熟悉、能随心所欲的物品来给自己进行心理上的安慰,后期逐渐发展为对这种替换物产生现强烈的“执著”情感。
所以有很多孩子对小时候一直用的裹毯、娃娃、睡觉毛巾、包被、甩手毛巾、小被子等柔软的东西,更容易产生特别的“执著”。
当孩子3岁后,依然无法摆脱对某些或某一物品的依赖或执著,有可能就代表着他的感觉统合发展不顺畅。
需要家长与老师及时通过适宜的感觉性刺激(感统训练)来帮助他尽早获得满足感,构建感觉统合功能的顺利发展,从而摆脱“执着症”。
当3岁后仍出现恋物不道德时,父母要常常空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玩,平时多多注目孩子的眼神,多和孩子亲吻,拥抱孩子。
如果孩子对一个玩游戏具备相当大的“著迷”,那家长就可以利用这个玩具,展开各种各样的游戏,有效地集中孩子注意力。
纠正孩子喜欢碰乳房的行为
很多宝妈都有这样的苦恼:
“在家就让,出门在外,不吃着不吃着饭,他也不会伸进去摸摸,失望杀了!”
“不给他摸,他就不耐烦,闹腾,怎么破啊!”
“他就是睡觉的时候一定要摸着我才能睡着……好难为情啊!”
一些家长会担忧,孩子的这种“很失望”的“怪癖”会不会是性早熟,很多时候打不是,骂也不是,关键你跟他讲道理他根本不听。
其实,很多宝宝在刚断奶之后,都会通过摸妈妈的乳房来填补断奶之后的空缺。
刚断奶后,因为缺少安全感,通过“碰乳房”这种方式来填补内心安全感的缺失,是一种正常的不道德。但是,如果孩子3岁以后还是这样,就值得警惕了。
很多时候,孩子著迷这种不道德,恰恰是因为妈妈对孩子过度溺爱,总是界限不清,更容易对孩子妥协,造成孩子无法真正断奶。所以,孩子有这样的不道德,并不是因为孩子“性早熟”的问题,而是憧憬和界限的问题。
国内外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指出,孩子在3岁左右就开始闻“性”了,而3-5岁是幼儿性别意识发展的敏感期。
在这个敏感时期,家长既不可愚蠢地给孩子张贴上“性早熟”、“耍流氓”等标签,或是用“打手”、“责骂”来制止,也不可过于疼爱和放纵,给孩子获取一个“恋母”的环境。必须正确对待幼儿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敏感不道德,跟孩子一起来面临“性”科学知识。
可以通过一些绘本,让孩子准确的认识到乳房的故事。当孩子了解到乳房的真相以后,往往就不再奇怪了。而且,用绘本的方式跟孩子讲道理,孩子不会更加更容易接纳。 为孩子去找一个“代替品”,换个方式满足孩子的欲望。
结 语
海蓝博士在《不完美,才美》一书中提及:要求孩子身体健康和快乐的,是他在成长中有没有感受到爱,有没有学会爱;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在犯错时帮他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指责批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每一个你实在的小偏差,都是孩子成长的好机会!